雙邊的錐體退化與基因、骨生長異常及重複性的損傷有關。運動員從事高重複性的前彎與後彎動作會增加錐體弓關節pars interarticularis的壓力。重複性的動作容易引起下背痛。一般而言,後彎的動作會產生疼痛。單腳往後側伸展代表單側脊椎的退化。而承重的下肢如果有疼痛感表示也有退化的現象。大腿後側的肌肉hamstring通常很緊繃。
大約50%的退化不會演變成脊椎滑脫(上一節的椎體相對於下一節椎體往前滑動)。脊椎滑脫分為峽性滑脫和退化滑脫。退化性的滑脫是上一節的椎體小相對於下一節椎體因為關節突關節的退化而往前滑動。峽性滑脫是椎體弓的異常或是骨折導致滑脫的現象。最常發生在L5-S1,因為這個位置的關節面比較垂直於地表。峽性滑脫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而退化性的滑脫則常發生於40~50歲。
診斷與症狀
有下背痛,特別是在腰椎與薦椎交界的地方,臀部痛或下肢痛,運動完會有下肢感覺異常或是覺得僵硬的現象。重複性的前彎、後彎,扭轉動作會加重疼痛的程度。疼痛感通常是在站姿後發生,後彎,或是從前彎的姿勢回復站姿會特別疼痛。檢查大致可以發現有下列幾種情形:
步態兩腳走路很開
腰椎的曲度增加
膝蓋彎曲
滑脫的錐體從背部觸診有凹陷
滑脫位置會疼痛
前彎的角度變小
後大腿肌肉 (膕繩肌)變緊或痙攣
脊椎滑脫不一定有症狀的產生,但是ㄧ般的疼痛是因為脊凸間韌帶或是神經根受到刺激。大多數的疼痛也可能是因為椎間盤的退化而引起的。
治療
初期的治療包括改善姿勢、活動方式,與控制疼痛
冰敷、熱敷、關節鬆動術
如果滑脫的位置在L5~S1,可用束腰固定在些微前彎或是正中位置,加速組織修復的能力。如果束腰及復健無法改善,就要考慮手術。大部分峽性滑脫可藉由復健運動來恢復。針對腰椎薦椎交界處的肌群做肌力、肌耐力訓練來穩定滑脫的椎節。如果有椎柱狹窄的情形,則要避免後彎的動作。如果身體在正中位置與前彎姿勢有向前方的剪力產生,復健運動應在正中位置進行。如果向前方的剪力只在正中位置發生而沒有在前彎姿勢下產生,則需要進行骨盆後傾的訓練。
核心肌群(橫向腹肌、多列肌)的訓練是穩定及預防再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