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骨折,最常見的問題是因車禍(追撞),從前方或是後方被撞擊對脖子所產生的影響,就稱之為鞭索頸椎症候群。鞭索頸椎症候群發生的機制除了車禍,還有肢體碰撞的運動(譬如橄欖球),或是高速度的運動(滑雪)也可能發生。但一般最為常見的還是屬於車子從後方被撞擊而引起頸椎的過度後彎。車子從後方被撞擊時,身體軀幹因為有座椅的支撐,會往前方滑動,而頭部和脖子會因慣性,相對於軀幹會產生相反方向的快速移動,造成頸椎的過度後彎。
頸椎的過度後彎,相較於前彎或是側彎,易導致慢性軟組織的症狀。撞擊的過程,可能會損害脊椎前側縱向韌帶、椎間盤、關節突關節囊、肌肉(胸鎖乳突肌、頸長肌、斜角肌)、頸交感神經節。
頸椎的過度前彎(車子撞擊前方車輛),則會損害後側縱向韌帶、黃韌帶、項韌帶、關節囊破裂、後側椎間盤,及神經根血腫。
根據研究顯示,過度後彎的情形會比側彎、前彎多,因為如果是車子撞擊前方車輛,脖子會先碰觸到胸口,過度前彎的現象就變少。如果是側邊遭受撞擊,頭部會先接觸到肩膀。但是如果是從後方遭受撞擊,除非車座的背椅夠高,否則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阻止脖子的過度後彎。
鞭索頸椎症候群後續也可能會有顳顎關節症狀,創傷型頭痛,脊椎損傷,創傷型腦傷,和腦震盪。時速32公里的速度,沒有頭部直接撞擊,就足以對健康的成人發生腦震盪的現象。
其他常見的初期或後期症狀包括視線模糊、耳鳴、暈眩、頸因性頭痛、胸廓出口症候群、纖維肌痛症。
診斷
急性期
從事件發生到目前大約2~3星期。最嚴重的損傷屬於後方遭撞擊。當頭部相對於軀幹過度後彎時,胸鎖乳突肌會變緊、拉傷或撕裂。如果是高速的撞擊,頸長肌、前側項韌帶也可能拉傷或撕裂,前側椎間盤環纖維被拉扯脫離脊椎骨,關節囊也會因過度拉扯而破裂 事件剛發生時可能沒有疼痛感或是脖子角度的限制,但疼痛且僵硬的現象會在24~48小時慢慢表現出來。可能有骨折、神經根拉傷、瘀血擠壓到神經索、上頸椎韌帶拉傷、肌肉痙攣。胸鎖乳突肌會變短、溫熱、腫脹、痙攣,近端1/3處可能有撕裂傷、C4-C5或C5-C6的多列肌也可能有痙攣的現象。
亞急性期
大約持續2~10星期。大肌群通常已經癒合,腫脹消失,痙攣的現象會減少。肌肉痛的感覺可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頭部、肩頰骨間及上肢的疼痛。頸椎的大肌肉不再溫熱腫脹,但在胸鎖乳突肌、下枕骨肌、多列肌、前深層頸椎肌肉群會有強烈的痛點。大多無神經的症狀出現。因為頸長肌地的痙攣,頸椎的曲度會變少。
慢性期
大肌群可能已完全修復,但有變短或是纖維化的現象。頸長肌持續的慢性痙攣會造成頸椎的曲度減少,最後容易導致頸椎的不穩定。C5-C6的多列肌也會因長期的收縮而有紅腫或是發炎的現象。在頭部、肩頰骨間、上肢,有深層、無法劃分範圍的疼痛。在下枕骨區有頭痛的現象,早上起床後其疼痛的程度會慢慢增加。胸鎖乳突肌、前側頸椎肌肉,及咀嚼肌肥大。頭部維持在往前方伸長、肩胛骨外展、鎖骨上移的姿勢。上頸椎僵硬,但C4、C5和C6過度活動。神經檢查通常是正常的,但有可能因斜角肌的痙攣刺激到神經根而有胸廓症候群。下枕骨肌因頭部往前方的姿勢而變緊變短,大枕神經、小枕神經也受到壓迫而有疼痛感 頸長肌在C4~C7變緊。
治療
急性期
急性期的目標在於讓肌肉休息,避免持續的痙攣。關節鬆動術、軟組織按摩,牽引可以減經疼痛。在家可熱敷、冰敷、戴頸圈支撐脖子。在不痛的角度,做頸椎、胸椎的關節運動。早期的主動關節運動可以減輕疼痛及加速關節的恢復。病人須了解受傷的機制,一般需要4~5星期的完全復原時間。這時期的關節運動主要不是要增加關節角度,而是使用肌肉維持關節的活動度。最輕鬆的方式是躺平的姿勢下(沒有重力),頭部下方放置一軟墊做旋轉關節運動。當在不痛的範圍可做各個方向的角度(前彎、後彎、側彎、旋轉)運動時,就可以開始進行有重力的關節運動。
亞急性期
亞急性期的目標是恢復頸部肌群及關節囊的彈性。伸展及關節鬆動術可幫助痙攣減輕。可對胸鎖乳突肌進行按摩。恢復頸長肌及多列肌的正常生理長度。因為脖子的正常曲度是屬於動態姿勢,所以要回復頸椎的曲度,就要對多列肌進行肌力、肌耐力訓練來回復正常曲度及穩固頸椎。針對多列肌的等長運動訓練越早進行越好。脖子後側的肌肉需要的不是伸展放鬆,而是肌力訓練來抵抗胸鎖乳突肌的力量。脖子區域的肌群很多是呼吸的協助肌,可以用任何形式的有氧訓練減少乳酸的堆積。
頸椎的關節突關節面與小拇指的遠端關節面大小相同。因為關節囊和韌帶在這個區域是很精緻的,所以受損的情形也會比較嚴重。關節突可能會腫脹、溫熱,產生深層的疼痛感。過度的伸展,或是過度的關節鬆動,可能會導致關節僵硬或是退化的形成。固定休息可幫助組織癒合。在亞急性期,可以做的治療有:
每個小時在不痛的角度做關節活動
實行關節鬆動術不可有疼痛的產生或是在治療後有疼痛的產生
確認過度活動的椎節,禁止進行關節鬆動術
避免過度伸展頭頸部的肌群
慢性期
慢性期的治療是漸進式的。因為關節的纖維化,不要預期快速的角度增加。針對肌肉可做重複性的伸展,但是要小心過度的伸展有可能會導致腫脹和疤痕的形成。在過度活動的椎節訓練多列肌,對僵硬的椎節進行關節鬆動術。恢復肌群的平衡可伸展脖子前方的肌肉、深層前頸椎收縮肌的再訓練,及後頸椎肌群的肌力訓練。慢性期的治療需注意的地方有:
伸展脖子後側的肌肉,尤其是頭部往前彎曲,可短暫的減緩症狀,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頸椎的不穩定
收下巴的運動可以幫助伸展下枕骨肌,但是這個動作也拉直脖子的曲度,收下巴的運動不要超過6個星期
針對多列肌的肌力訓練不須太強,因為多列肌是很小的肌肉。小心不要訓練到胸鎖乳突肌
過度的旋轉關節鬆動或是伸展會加重原本已經過度活動關節的症狀
須保持活動,最好每次治療可包括20分鐘的有氧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