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造成的原因除了椎間盤的突出還有脊柱本身的異常。譬如,因退化而增厚的關節突會縮小神經根nerve root穿出的椎間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空間。其他像是梨狀肌緊繃、天生的神經根異常,或是病毒的侵襲都會造成坐骨神經痛。
儘管有廣泛的原因會壓迫到坐骨神經,最常見的還是椎間盤突出。90%會影響L4-L5或是L5-S1的椎間盤。老年人則增加L3-L4或L2-L3的機率。敏趕得脊髓身經有精密的保護機制,包括對痛覺敏感的前硬膜鞘anterior dura sheath及後縱韌帶。下列的情形會導致椎節盤突出:
1. 腫脹的椎間盤壓迫到韌帶及硬膜鞘,會在背部到坐骨產生深層、無法確定範圍的疼痛,因為硬膜鞘沒有支配確切的皮膚層。
2. 椎間盤往斜後方突出,壓迫到神經根。這是很常見的狀況因為,這個方向並沒有後縱韌帶的支撐,因次會產生神經根刺痛感。
3. 椎間盤破裂,髓核的膠質沿著硬膜鞘和神經根流出。流出的物質會引起周邊敏感組織強烈的神經反應,產生非常惱人的持續性疼痛。椎間盤的破裂,或是椎間盤纖維環擠壓到脊髓,通常需要手術介入。
根據研究顯示,前彎提重物的動作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坐姿下的前彎會減少腰椎的曲度更加重椎間盤的壓力。
病史
背痛的產生可能沒有明顯的原因。相對的,可能是因為長期、數月、或是數年的累積,持續腰椎前彎、扭轉、搬重物、駝背久坐而引發的。在早期,針刺感或是刀割感侷限在下背部或是臀部。如果有下肢的疼痛代表神經壓迫的情形較為嚴重。疼痛的產生也許是漸進式的,也可能是突發性的。一開始的疼痛是間斷式的,休息、站姿、躺平,或是改變姿勢會減經疼痛感。大多數的疼痛是單側的,但如果是刺激到椎節神經,會引起雙邊的疼痛。疼痛會因扭轉、半蹲、打噴嚏、咳嗽、開車旅行或是坐姿而加重。久坐可引起的疼痛可能會從下背延伸到下肢。如果躺平或久坐而無法平順的回覆站姿,這樣的疼痛會加大且影響睡眠。當下背痛延伸到下肢,通常是單側,且下背痛會消失,下肢疼痛的範圍就根據所受壓迫神經根支配的區域而呈現。
檢查
椎間盤的突出可以從姿勢的改變、肌肉筋孿、動作的不順暢,及改變的脊椎曲度發現。走路可能把重心都放在好邊。轉換姿勢的動作會變慢,譬如從椅子站起來,或是從床上爬起來,這是因為腰椎因為受壓而產生反射性的保護動作。上半身可能會偏移到好邊。前彎的角度會因為疼痛而變小,角度的改變就代表椎間盤突出的程度。為了減少腰椎的壓力,休息時會把手撐在大腿上來減少疼痛。後彎產生疼痛的現象較為少見。如果後彎會產生疼痛,通常會有代償性的姿勢 (挺直胸椎及夾緊肩頰骨)。
治療
急性期
需休息、可使用藥物、避免會引發或是加重症狀的動作或姿勢
較輕微的症狀至少要休息2天。如果是有神經性的下肢症狀,大致需要2星期的休息。躺平的姿勢可促使椎間盤吸收椎骨附近的營養成分
牽引(拉腰) 拉腰的力量至少要有體重的60%,才會產生椎間盤的改變。利用地心引力,擺位的方式牽引也能短暫的減輕急性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的症狀。
束腰可以幫助椎間盤減少至少25%的壓力
學習注意從坐姿轉換成站姿時,避免上半身往前傾
排便也可能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坐在馬桶上身體記得要往後傾,或者可以墊高馬
桶坐墊
站姿比坐姿少了29%的椎間盤壓力,如果身體維持在前傾的姿勢,可使用柺杖
行走幫助減少壓力
等長收縮及骨盆前後傾運動在急性期禁止進行,因為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
恢復期
超音波、熱敷、冰敷可短暫的減少肌肉筋孿的程度
徒手治療
復位、軟組織深層按摩、關節鬆動術、拉腰牽引
*復位可能減少也可能增加症狀的產生
運動
改正上半身偏移的角度運動
後彎運動
維持良好的姿勢才能幫助持續纖維環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