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為人體最複雜的結構之一,由26塊骨骼、57個可動或微動關節,來提供極高之穩定度及活動度,使足部能承受全身重量之負荷,且具有支撐、伸縮、扭曲、彈跳、吸震及摩擦等功能,尤其是『內縱足弓』,它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之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就好像是足底的避震彈簧,人體地基的避震器一樣。
而”扁平足”(閩南語俗稱鴨母蹄),即是指足部在站立時,足底內縱足弓因先天或後天的因素而消失,足板變平,也泛指包括了外翻足,外翻扁平足等足變形,在一般人群中屬於很常見的毛病。
形成原因
扁平足的形成可大致分為先天因素(如: 先天性跗骨黏合或附生舟狀骨或先天性韌帶鬆弛、遺傳及性別)及後天因素。比較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些後天因素,有許多都是我們可以提早避免的:
1.足部太早承重: 現今父母或保母在幼兒正經爬行階段,害怕地板骯髒或安全考量與照顧方便,即讓未滿十個月之幼兒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讓足部還在不穩定狀態便開始承受重量,以致足弓發育遲緩。 |
2.肌肉韌帶無力: 幼兒型扁平足大部份屬小腿後脛肌無力,促使足弓塌陷扁平。 |
3.發展遲緩或其他之骨骼神經病變: 早產兒與幼兒整體性的發展遲緩或患有其他神經病變,也會使足弓發育延緩。 |
4.錯誤姿勢: 長時間處在跪坐的姿勢玩玩具、看電視,也會造成足弓發展受阻與X形腿的產生。 |
5.肥胖或懷孕: 有些小朋友的體重過重也會讓足部的壓力增加;成人在懷孕後或中老年時期足弓皆會變的較扁平。 |
扁平足的治療
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使跑跳、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但如果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即讓兒童在走路時接觸地面之足跟不穩、歪斜,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面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韌帶受損。使在發育過程中,足部、膝關節、骨盆、脊椎都易偏離中線,造成關節甚至行走時的步態都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所需的常態,進而產生問題,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但有些在幼兒時期,即會產生腳酸、走不久、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
而成人扁平足的足部失去吸震、緩衝、減壓之作用,較會引起走遠路或跑步時下肢易疲勞、足底肌膜炎、大腳趾變形關節疼痛、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腰酸背痛、脊柱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等問題,所以小時候足部的異常,如果家長未注意及處理而錯過了黃金期,長大以後的影響是無法從新來過的。
一般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只需觀察追蹤即可,或經由足底印壓力板來追蹤比較足弓的形成,通常會在五至七歲逐漸恢復。最晚在十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但仍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所以家長可在幼兒二至八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
但如果其扁平足有合併足外翻,即後跟骨線內斜之小朋友,應在三歲時給予特製醫療鞋墊來支撐足弓,讓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造成發育上的異常。
給家長的建議 |
|
1.家中長輩若有扁平足,須特別注意幼兒足部之發展。 |
2.切勿讓未滿十個月大之幼兒,足部太早承重,尤其使用 ”學步車” 或 ”螃蟹車” 學習走路。 |
3.避免六歲以內的兒童在家或幼稚園,採用跪坐姿勢(或W坐)玩玩具、看書或看電視。 |
4.如小朋友為扁平足為其挑選鞋子時,應特別注意足跟部之穩固性、鞋子前後皆應預留五至十公釐的長度、鞋子前足應寬高、前後對折角度約可至60度;如非得穿著拖鞋,也可使用夾腳拖鞋來訓練足趾力量。 |
5.家長盡量不要在未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之前,自行購買市售矯正鞋或足弓墊,因為足弓太高會影響足弓功能並造成足部疼痛,足弓太低又無支撐功能,以及是否前足也有問題須一併評估考量。 |
6.注意小朋友之體重與體適能方面之發展,如有常常跌倒,可能懷疑其足部問題或整體性發展遲緩及感覺統合出現障礙等,最好先找復健專科醫師評估診斷。 |
7.多讓小朋友接觸大自然,提供開闊與更多寬廣的活動空間。 |
8.扁平足的處理貴在早期發現、平時多觀察注意,切勿過度緊張,把非疾之病視為大問題,不但容易花冤枉錢,也可能造成小朋友人格心理發展上產生問題,如果發現小朋友的足部出現異常,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仍無改善後,再找尋專業之小兒骨科、復健專科醫師診斷,或找有經驗之物理治療師詳加評估,並長期追蹤其足部之發展,來決定是否需要足部輔具之協助,畢竟小孩的成長只有一次。不必大驚小怪,但也馬虎不得! |
作者 : 余雅琪 物理治療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