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OA.jpg  

 

髖關節的退化相較於其他關節常常演變至顯著的功能失能。臨床上,患者因為疼痛或是失能而求助醫療。髖關節最常見的疾病就是退化原發性的退化因自然老化而形成;續發性的退化則是因創傷或是不當的使用而造成。

 

髖關節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患者甚至找不出退化的原因。老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退化並不是因為組織的老化,而是軟骨構造在關節面處的改變。退化的現象一開始會發生在軟骨經常受到重力處,也就是被施加壓力的地方。退化性髖關節炎一般發生在老年人,因為組織需經過長期的受壓,導致組織疲勞,譬如軟骨纖維化

 

組織的改變通常是因為關節經年受到壓力所導致。改變的方式包括在關節邊緣或是軟骨下骨骨質增生(骨刺)、關節囊纖維化,或是軟骨膠原纖維減少、蛋白多糖缺乏。一般可接受的解釋是,不管哪種組織先發生改變,最終會在日常活動受到最多壓力的軟骨下骨或是關節軟骨發生退化的現象。軟骨下骨與關節軟骨的關係非常緊密。如果軟骨下骨組織硬化,那關節軟骨就會受到更多的壓力;相反的,如果關節軟骨纖維化或是軟化,那壓力就會被傳送到軟骨下骨。退化的現象在兩處有不同的表現,軟骨下骨會硬化,關節軟骨則會破碎。此兩處的表現反映出組織黏滯性與再生能力的不同。

 

退化發生在經年受到壓力的地方,最常見的現象包括天生髖關節生長不全、髖臼缺乏與股骨頭前旋。股骨頭位置異常或是生長不全,會降低後外上方的股骨頭,及上外側髖臼關節面受壓的效益。後續還可能發生骨軟骨病股骨頭近端生長板滑脫(常見於年輕人)。

 

hipfrnt6.jpg   

長短腳可能是造成較長腳髖關節退化的原因之一。站立時,因為長短腳導致骨盆的歪斜使長腳相對於髖臼處於較內收的位置。較內收的髖關節位置在有重力的站姿下增加關節面的不平順,導致外髖臼的壓力增加。此外,站立的重心也會轉移到短腳增加長腳邊的力臂,進而增加關節的壓力。長腳端的臀中肌為了防止骨盆往短腳邊掉,需要施加更多的力量,也因此增加長腳股骨頭的垂直壓力。

 

Gait-hip-ext_2_001.jpg  

關節囊變緊也會加速髖關節退化的速度。行走時,站立的腳在推進時,髖關節會處於後彎、內轉及外展的姿勢,此時正是關節囊受到最大扭轉的時候。關節囊的扭轉會影響髖關節的垂直壓力。如果關節囊的彈性變差,就會增加髖關節的垂直壓力 導致關節軟骨的退化。

 

長期的肥胖也可能增加股骨頭的負擔。每增加的1磅重量會施加3磅的重量在股骨頭上。

 

早期髖關節退化的保守治療包括預防及恢復關節囊的延展性。除了改善疼痛的症狀,也可減緩退化的速度,增加關節面受壓的效益。

 

診斷與症狀

發生時期通常在40以上,疼痛在在長時間的走路、跑步在髖關節或是股骨大小轉子慢慢呈現出來。疼痛的範圍有可能延伸大腿、膝蓋。如果有發炎的情形,可能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關節僵硬。從坐姿轉換到站姿會感到疼痛或僵硬,走動幾步疼痛感會逐漸消逝。如果退化的程度較嚴重,關節會一直有疼痛感。走路會加重疼痛的程度,也可能半夜會痛醒過來。

 

進行式的關節囊緊縮,患者可能會對半蹲感到困難,譬如綁鞋帶、撿東西、穿襪子、穿鞋子。在後期會失去爬樓梯的能力,行走時需要柺杖的輔助。髖關節彎曲角度的限制會影響坐的功能。

 

退化邊可能有臀中肌、臀大肌萎縮的情形。如果內收及彎曲有明顯的角度限制,患者在站立時會腳跟不著地、髖關節外轉,患側邊骨盆提高,脊椎會產生功能性代償的脊椎側彎。髖關節有外展、彎曲、內轉的角度限制。因為失去髖關節後彎的能力,腰椎會代償性的後彎,容易引起下背痛

 

治療

根據退化的程度、範圍、功能喪失的程度決定治療方式。影像診斷並不能決定治療方式,因為它能表示症狀能力的可信度很差

 

早期

目標

恢復關節的機制

預防退化的增加

增加獨立轉換動作的能力(譬如站姿到坐姿)

減少疼痛

改善步態(使用拐杖)

復健方式

恢復關節活動度,可使用超音波增加關節囊的鬆緊度。增加臀中肌的肌力。控制體重。改善長短腳的現象。如果有髖關節生長不全的現象,可在好腳側(短腳)鞋子加鞋墊,使身體重心回到中線。避免長跑、遠距離行走的運動,運動方式可改成游泳(無重力),減少關節壓力。行走時使用拐杖

image_gallery.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徒手保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